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上篇)(3)

时间:2015-11-30 10:42 点击:
另一方面,这种管控体系也削弱了教师对于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民主监督,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成为缺乏监督机制的工作。[7]在这种管控体系下,教师失去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权利,教师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参与权和

  另一方面,这种管控体系也削弱了教师对于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民主监督,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成为缺乏监督机制的工作。[7]在这种管控体系下,教师失去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权利,教师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参与权和话语权。当教师失去了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话语权,就很难对学校管理工作展开有效监督。对于普通教师而言,他们考虑得更多的问题,不是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展开监督,而只是寄希望于通过提高班级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以应对学校管理体系的考核,来保住职业"饭碗"。[8]在管控体系下,教师成了学校组织管理的旁观者、被控制者,而"职代会"、"教代会"等民主参与机构形同虚设。[9]显然,在这种管控体系下,学校作为一个民主的、人性的、关怀的教育机构的特性被逐渐消解了,它不利于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亦不利于整个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路径
  为了使教师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科层管理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鼓励教师成为管理体系的建构主体,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重视人文关怀
  教师管理制度的设计不能再以科层制管理和技术理性主义为逻辑基础,而应该以扁平化管理和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尊重为逻辑基础。因此,整个的管理制度设计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理解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实现对教师的人性关怀,即是在肯定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对制度规范作出人文性的、富含理解精神的解读,从而让制度规范更加符合教师的心理需要和个性需要,让管理制度充满人文色彩和人格尊严;以人为本,把教师真正当作主体的人,从而促进教师对于管理制度的理性认同,增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人性化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才能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心甘情愿的信守。为此,教师管理制度要秉持对人负责、对人关怀的基本原则,引导人、教化人和规正人。这种以关怀为基础的教师管理制度设计本身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的需要,从而使得教师也更好地认同和理解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设计的关怀精神,还体现为制度设计过程中把教师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品质的人,从尊重人、关心人的个性发展角度出发,在制度设计中揉进个性、情感和人性化因素。总之,以人性关怀为基础的教师管理制度,就是要坚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肯定教师的个性自由和需要,从而促进教师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以此更好地保障教育的效果。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