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氛围弱化。我国高新区大多完成原始要素积累并达到规模效应,但面临着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压力。中小企业过度依赖大企业,宁愿直接分享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大企业的技术、知识信息溢出,也不愿意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导致园区创新能力弱化。另外,园区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企业不积极投资于研发,为了获取短期效益,相关行业垂直分离,越来越多的公司不看重创新和核心技术;园区龙头产业创意文化衰落,中国制造现象严重,创新氛围弱化,动态适应性不足。 (二)国家高新区产业短板效应原因剖析 1.政府方面。政府是制度和环境的建设者,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目标、组织协调整个园区的发展及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及金融服务等。但是,政府基于地方眼前利益,更加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未能按照高新区发展的市场规律办事,忽略园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方面。在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垄断企业的带动能力有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运行周期不稳定。土地成本和人力资源等各种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导致恶性竞争,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合作较少、结网能力差。 3.高校及科研机构方面。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角度看,如果得不到应有报酬,就会放弃合作,导致人才的创新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创新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从理论滞后于实践的角度看,其科研成果有时会满足不了园区的发展。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国外成功科学园区经验借鉴 国外科学园区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知识技术的流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经营场所、设施和增值服务。成功科学园区的特点是有多于1个从事科研的大学、工程学院和医学院;科学园区不再单纯依靠内部网络和有效的商业化本地知识,知识网络外部地区和产业集群作用不断凸显。尤其对科学园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当地网络继续提供商业和知识转移的机制,但知识和创新最重要的来源还是全球知识网络。 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中国台湾新竹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研发能力;二是高等级的产业能力和全球结网能力。硅谷以市场为主导,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使创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文化为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奠定了基础。班加罗尔软件园以政府-企业合作为主导,打造“亚洲软件之都”,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实施和咨询服务享受优惠的经济政策,市场对软件的需求巨大。新竹以政府为主导,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形成双向互动通道,使两地厂商得以互相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高素质人才的汇集和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促使园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国内高新区实践经验 国家高新区在增强综合实力、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凭借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增强了原始积累,不断探索政府-市场管理体制,凸显产业集群效应。
中关村凭借着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2012年设计和推进国家级的中关村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和开展为高新区企业服务的“瞪羚计划”,促进园区产业链和产业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张江借力浦东开发,实施外资驱动战略,完成高新区原始积累,高速发展阶段引进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圳高新区通过“三来一补”快速实现工业化,培育出华为、中兴、迈瑞、腾讯等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