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直面文本、直觉文本的做法是最基本的阅读原则之一。感性直觉之后,就是文本知觉的过程。所谓文本知觉是指对于文本的知识性感受和假设。文本知觉主要是在文本感觉基础上,对文本的风格、体裁、组织结构、话题以及相应的阅读策略等阅读知识迅速激活或者唤醒。这个过程可能是尝试性的,是不断假设验证、重新假设调整并选择合宜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感性直觉过程中将伴随着阅读经验激活的过程,或者它会不断出现在阅读过程中。这时,一个读者的知识、经验、阅历、见识等开始发挥作用。它与感性直觉尽量排除和悬置知识、成见不同,要尽可能激活并调取已有知识经验。它决定我们在阅读中会以怎样的知识框架为阅读行为提供帮助,以减轻阅读中的认知负荷,提高阅读效率,达成有效的理解。 二、整体翻原理 关于整体感知作为阅读策略的科学原理与机制,我们可借助一些哲学、心理学知识予以阐释。 1.系统论中的整体论 在系统科学中,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有机元素的集合。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诸元素的集合。苗东升在《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给出的定义是:两个以上事物或对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统一体。 对于阅读来说,一篇文章无疑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字、词、句、段组合成的信息集合体。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可以从不同层面区分它的系统,最主要的层面就是段落。语句和段落在一篇文章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孤立地看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也许会得到一个意义,但是从整体上看,可能还有另外的意义。比如,《背影》中有一句话:"现在想起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孤立地看,可能误以为是得意,其实从上下文看明显是反语,有自嘲、自责的意味。在一篇文章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伏笔、照应、抑扬、铺垫、反复等,都需要从上下文或者整体上才能发现其妙处。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析主义盛行。一篇文章总是被教师以各种各样的目的(大多可能是应试的原因),进行关键字词句段的分析,一篇文章总是被搞得七零八落。目前甚至还盛行一种诸如随意切入系统分析文章的方法,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有几次"变",《背影》中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这样的教学设计还算说得过去,而动不动就将文本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找出来加以标签式的分析就值得怀疑了。正确、科学、合理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前后联系的基础上。鲁提辖慷慨仗义、疾恶如仇、粗中有细,需要从整个故事情节、细节和上下文的描写中去感知。《背影》中父亲那些不起眼的话语,需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体会,仅凭一两句话,比如"进去吧!里边没人""到了那里,给我们来信"之类,很难做出确切判断。可见,文本解读中的部分是整体之中的部分,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部分。 2.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该学派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受到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内容,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 对于阅读行为来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句段,都只能在整体的背景中得以阐释,而不能采取割裂的、孤立的做法。这种阐释应该预先排除各种知识的经验的"遮蔽"一我们要尽可能忘记或者悬置阅读知识、技巧和经验,如实地触摸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句段,从而得到全面的对于文本口吻、风格、文脉、思路、主题的感知。如果从知识出发,就有可能遮蔽我们宝贵的阅读初感,把很多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认识扼杀于萌芽状态。当我们以全部的感官拥抱文本,感受其气息、律动、神韵时,我们才拥有解读文本的一切可能。 3.阅读中的文本加工理论[3] 从阅读心理看,整体感知也可以看作阅读心理学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重交互信息加工的中国特色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