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工具 1.工作要求的测量 采用伍新春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中的工作要求分问卷,共包括工作负荷、角色压力、升学考试压力、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和职业道德要求六个维度,问卷采用5点计分方式,"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18]本研究中,工作要求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职业倦怠的测量 采用王国香等修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核心维度,共14题,问卷采用7点计分,用"0?6"的数字表示句子所描述的感受在自己身上出现的频率,如"在工作中我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0"表示"从不","6"表示"总是"。[19]在本研究中,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和0.72。 3.工作投人的测量 采用张轶文和甘怡群修订的《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20]由于工作投入三个维度之间相关很高,因此用总平均分代表工作投入,得分越高,表示工作越投入。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由主试当场收回问卷。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工作要求、职业倦怠及工作投入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中位数"3",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水平普遍较高。就职业心理健康而言,根据中位数"3"来划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水平较高,去个性化程度较低,且拥有较高的工作投入水平。此外,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工作要求各维度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工作投入存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相关。考虑到不同工作要求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进一步在控制其他工作要求之后,分别做单个工作要求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工作投人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工作负荷与工作投入的负相关不再显著,而角色压力则呈现与工作投入的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1。 (二)工作要求细分的探索与验证 为检验不同工作要求的类别归属,先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加以验证。首先,进行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的检测值为869.219(df=15),p<0.001,说明各项目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同时,样本适当性度量值KMO为0.76,表明数据样本适宜做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六种工作要求可归为三类,共解释方差总变异的73.19%。旋转因素负荷矩阵见表2。 从表2可知,工作负荷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工作要求,它在因素一和因素二上均具有中等程度的载荷。为检验工作负荷的类别归属,分别将工作负荷归为因素一和因素二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两个结构方程M1和M2。其中,M1的模型拟合指数分别为f/df(5.250)、GFI(0.963)、CFI(0.923)、NFI(0.907)、IFI(0.923)、TLI(0.888)、RMSEA(0.071);M2的模型拟合指数分别为j2/df(2.866)、GFI(0.988)、CFI(0.978)、NFI(0.967)、IFI(0.979)、TLI(0.957)、RMSEA(0.048)。这说明将工作负荷归为因素二的分类方式更为合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详见图1。 研究发现,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和升学考试压力可归为一类(F1);工作负荷和角色压力可归为一类(F2);职业道德要求单独为一类(F3)。其中,F1和F2之间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相关,而F3与F1、F2之间均是中等程度以下的相关。 (三)工作要求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预测 为检验不同类别的工作要求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以三类工作要求为自变量,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工作投人为因变量,建立关系预测模型。根据模型修正原则,逐个删除不显著路径:F2-去个性化和F3-情绪衰竭,最终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各路径系数均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并且结构方程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分别为f/df(4.472)、GFI(0.966)、CFI(0.937)、NFI(0.921)、IFI(0.938)、TLI(0.904)、RMSEA(0.066)。结构方程模型图详见图2。 研究发现,F1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负向预测工作投入,符合阻碍性要求的属性,故命名F1为"阻碍性要求";F2能够同时正向预测情绪衰竭和工作投入,符合挑战性要求的属性,故命名为"挑战性要求";F3较为特殊,其对情绪衰竭没有显著预 图2不同类别的工作要求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 测作用,却能够负向预测去个性化,并同时正向预测工作投入,故根据其作用性质命名为"发展性要求"。其中,F1和F2存在残差相关,这也充分说明挑战性要求和阻碍性要求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如二者均对情绪衰竭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现状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六个子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位数"3"。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相同属性的工作要求,[21]如工作负荷、情绪要求等,而且还承受着教师职业特殊的工作要求,如学生不良行为、升学考试压力和角色压力等。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来源多,而且压力强度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2]因此,从关注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教师的工作要求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教师工作要求的分类及其不同的影响作用 工作要求究竟是阻力还是动力?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人探讨。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可以细分为三类,根据其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不同,分别对其进行命名,具体为工作负荷和角色压力属于"挑战性要求"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和升学考试压力属于"阻碍性要求";而职业道德要求属于"发展性要求"。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