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

时间:2016-03-10 09:18 点击: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未来趋势 通过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在批判反思中推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未来趋势
  通过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在批判反思中推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正处在一个学科重建和范式重建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整合后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视域等问题。自从《大教学论》问世始,教学论学科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教学论经历引进借鉴、本土探索和反思重建几个阶段,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课程论自美国博比特《课程》一书出版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课程论学科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教学论和课程论经过多年的发展,都有了稳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视域,形成了各自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由课程论和教学论整合而成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门新兴学科,应该有他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视域。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从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和话语系统,一些概念和理论则是机械套用了教学论或课程论中的阐释,并未根据整合后的课程与教学论作出新的界定和论述。由于缺乏体现学科特色的概念范畴和言说方式,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逻辑结构,致使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较为混乱,影响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科结构的系统性。简单相加或拼盘研究仍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抓住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形成课程与教学论概念范畴和研究视域,进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结构。另一方面,需要扬弃传统课程论学科和教学论学科研究中的逻辑演绎范式,建立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和实践改进的综合研究范式。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和教学论研究者们都习惯于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以建立普适性的、能解决一切场域中发生的教学问题和课程问题的宏大体系为宗旨,这种研究方法只能揭示静态的、线性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不能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在深人批判这种演绎范式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影响,号召研究者应由思辨为主的研究向归纳为主的研究范式转换。但是这种转换不是否定演绎研究范式的价值,不是放弃演绎独求归纳,而是在侧重点上的一'种转换和变化,是一'种视角的倾斜。事实上,这两种体系的教学论是相互并存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没有了归纳层面的教学论,演绎就会陷人思维的智力游戏而言之无物;没有了演绎层面的教学论,归纳就只能停留在经验水平而难以具有普适性和规律性。归纳和演绎的有机结合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课堂教学研究将成为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热点领域
  课堂教学研究将成为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热点领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研究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推进教学实践的改进,还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开始重视并深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取得了许多成绩。他们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落脚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既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又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与成熟。因此,重视和研究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为原创性课程与教学理论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可以为原创性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运用创造条件,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还能以理论创新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研究课堂教学不仅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职责使然,也是保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创新发展持久生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这种认识必将促使课堂教学研究继续成为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热点领域。
  第二,课程与教学的大部分问题都会集中暴露在课堂教学之中,只有持续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课程改革已经步人"深水区",课程与教学的问题集中暴露。如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及评价问题、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问题、体育课程的建设及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问题,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问题、课程内容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问题、学业水平测试与学分管理的矛盾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显得异常艰难,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要正视并深人探讨和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人"深水区"遇到的各种课程与教学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人推进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第三,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先进经验需要理论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教学经验,有一部分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普适价值可以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东庐中学等通过几年的反复实践分别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自己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影响了许多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这些独特的教学模式都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逐渐探索出来的,在前期探索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支持和引领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需要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及时关注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实践给予一定的理论提升。
  (三)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必须广泛汲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借鉴和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共识。因为借鉴和利用不仅使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而且开拓了学科研究空间,拓展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进而促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题及研究范式的转换。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关注或不重视信息技术是一个假问题,用什么视角去关注信息技术,从哪些方面重视信息技术才是真问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已经引起研究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但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如关于电子教科书的研究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在实践层面已有众多的尝试和探索,但以学生学习、认知理论为开发基础的产品还远远不够,还未将技术、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还需要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人研究。慕课虽然以较低的教育成本将各学科丰富的知识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以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和深远的变化,但课程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课程实施的人本化、公平化、优质化问题等也亟待深人研究。云课程的出现虽然扩展了课程容量,丰富了课程元素,提升了课程功能,具有聚合课程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共享课程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优点,但当前关于云课程概念的理解问题、结构与功能问题、教学机制问题等都还处在混沌状态,这些都需要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密切关注并结合实际深人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与教学活动。
  学习科学的兴起和深人研究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立足于"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受到其内部心理过程或机制支撑与调控,只有弄清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或机制的特征,教师才能依据这些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研究不够深人,不了解或对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了解不够。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也与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对学生学习的相关问题研究不深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品性,必须拓展研究视域,关注学习科学,将学习科学的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来。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