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也在逐渐走向深人。对于教学理论的关注从注重宏大叙事开始转向对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引领和解释,对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从自说自话转向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地深人探索。 1.深人对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基本理论问题得到了持续探讨。生成教学论就是研究者探讨较多且不断提出新见解的一个研究话题。在生成论教学哲学中,教学观念中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涉及价值论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的思维向度及其认识论意义。[26]目前由于对生成性教学存在着机械化的理解和庸俗化的解读,致使生成性教学降格为一种可供模仿和操作的具体教学方法,并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滋生了伪生成和乱生成的现实问题和实践乱象。只有在哲学方法论观照下才能达成理论的清晰,才能求索并践履生成性教学之真谛。[27]有学者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面向生命主体、体现生命意志、彰显生命本性、促进生命发展的创造性实践。[28] 有效教学一直是课程与教学论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有效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教学有度的问题。[29]虽然教学必然追求其有效性,但并不意味"有效"的追求可以囊括教学的全部意蕴,更不意味"有效"的追求可以僭越教学的本真。追寻本真的有效教学,需要重建实践智慧。30]事实上,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表征及其有效水平直接表明了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程度,直接标示着其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智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31] 2.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 课堂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原创性教学理论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在于以理论创新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32]课堂生活是课堂研究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33]重建课堂生活不仅要研究学生当下的课堂生活状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史。[34]课堂研究范式是进行课堂研究的思考方式和研究类型。不同范式下的课堂理论及研究展示的是课堂的某个侧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适切的研究方法来认识课堂的不同面目。[35]课堂研究路径主要包括聚焦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之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研究之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研究之路;走向课堂变革的行动研究之路三种路径。[36]课堂研究的形式应该从过去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各取所需、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变为互相学习、通力合作。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育人,应回归目标明确、方法高效、过程简洁、感觉自然的课堂教学本真状态。[38]有学者在批判机械论范式中课堂封闭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内在联系、强调整体关联、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生态课堂理念。39]有学者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有机契合的角度,建构了主体性课堂有效教学模式。40]也有学者认为,"适合学生"不仅仅限于倡导"差异教学"或"因材施教",更蕴含着多个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41]一些学者还对课堂教学的内部关系进行了深人研究,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有效性与道德性的关系。[42]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该采用教师主导型、学生内省型、教学环境刺激型和教学制度规训型等策略进行转化。43]有学者认为,改进课堂教学还必须加强有效师生互动研究,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44]有学者发现,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关注,存在较大差异。[45]也有学者发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教,而没有很好地去思考"学生是不是真的在学习的问题"。[46]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应该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47]学生自主性程度和方式对于学习中心课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8]也有学者从形成性评价概念变迁人手考察课堂评价与教学的关系。[49]总体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已进人到重建的新阶段,出现了观点纷呈、争论不绝和模式迭出的新局面。[50] 3.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人。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许多学校都在学习和全盘引进这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每所学校都有其特殊的生情、教情、校情。需要针对各种因素与条件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设计与课堂教学模式。[51]有学者在情景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创造性,且保证了课堂的快乐、高效。[52]有学者以"以学为本、有学无类"为理念,推动教学从"知识体系"逐步走向"能力体系"的课堂。构建了以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为特征的卓越课堂。[53]有学者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品质课堂"的概念并从"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六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论述。[54] (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 进人新世纪,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普及程度、投人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明显提高。[55]经过十年的实验,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选修模块必修化,模块设置缺乏系统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学业水平测试与学分管理相矛盾,以及高考的制约性。[56]高中课程存在《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要求过高,不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课标》规定的课时量严重不足;个别选文经典性不够等问题。应从宏观到微观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与新课程结构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校制度的改革;着力加强教研组织的建设;增加《课标》内容的弹性;修改"教科书编写建议";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与内容。[57]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既需要把握我国实情,也需要拓展国际视野,还需要抓住课程选择性的深化,课程探究性的升华,课程现代性的彰显,课程数字化的统整四个重点。[58]-些高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陆续开发文科实验班课程、理科实验班课程、项目式学习实验班课程、社科特色班课程、数字化学习特色班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59]在学习方式方面,我国多数高中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同学生个性素质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距离。高中教师须树立具有科学的学习观,发挥学习方式的多种作用,开展革新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60]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存在课程开设虚无化;实施方式学科化;课程管理随意化;课程资源单一化等问题。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全员培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逐级指导,完善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管理,建设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来解决这些问题。[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