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探讨分析成语的认知理据,发掘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成语隐喻认知具有民族性,隐喻类型有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三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帮助留学生理解成语语义。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汉语成语(以下简称“成语”)是汉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之一,是人们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了的短语,因其具有言简意丰、生动形象的特点而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成语是汉民族祖先在长期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它包含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深刻地反映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认知思维模式。但成语并不是单纯地以字面意思表达意图的,它具有表意双重性的特点,即表达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两种意义。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但并不等于无规律可循。对成语的隐喻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汉民族的隐喻认知思维模式,进而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分类
(一)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20世纪80年代初莱考夫和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将隐喻研究从语言的一种修辞格式指向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并指明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活动中,隐喻是贯穿始终、不可忽视的存在,这种存在无法替代,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把“隐喻看作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1]。在概念隐喻中,对陌生与未知的领域我们通常用熟悉和已知的事物去解释,通过源域向目标域(或靶域)的映射来实现隐喻意义,源域用来指称隐喻表达式来源的概念域,靶域用来指称应用的概念域。
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是以一种概念域来解释另一种概念域、用已知的解释未知的,是人类用已有的体验来认识新事物的认知工具。这一思维过程要依赖于我们对已有事物、思维、行为的体验,是建立在过去体验基础之上的。成语包含着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的传承。由于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诗文歌赋、民间俗语,大部分成语具有表意双重性的特点,这就使成语具有了隐喻性。
隐喻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的语言一定会反映该民族独特的认知思维。成语是汉民族所独有的,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蕴含了深厚的汉民族认知思维。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宽容、忍让、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这种认知思维一定会烙印在其语言中。成语的隐喻认知思维不仅体现汉民族的民族性格,还体现汉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汉民族人民重视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因此,汉民族人民勇于奉献,舍弃自己的私利来成就大家的利益,以牺牲奉献为荣。在成语中也有很多,如杀身成仁、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等。
地理环境也是形成民族隐喻性认知思维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大物博,而有些国家由于地理环境或者气候的限制资源困乏,这就在认知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此外成语隐喻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其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政治制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隐喻的认知机制来帮助留学生理解成语的隐喻。
(二)成语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2]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本文按照概念隐喻的分类标准对有隐喻性的成语进行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