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

时间:2015-01-06 11:41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肿瘤;低分子肝素;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40-02

  在外科手术各类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据报道[1],外科手术后约有30%~50%的患者并发DVT,这一数字在妇科疾病以及恶性妇科肿瘤术后约为7%~45%。国内临床[2]也在近年来发现以恶性肿瘤术为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DVT发生率大幅升高,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妇科肿瘤术后DVT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基于此,为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策略,现分析2013年4—8月间该院收治的40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年龄39~68岁,平均(52.8±5.4)岁;体重49~82 kg,平均(61.8±5.6)kg;其中,15例为恶性肿瘤(7例子宫内膜癌,4例卵巢癌,4例恶性葡萄胎),另外5例为良性肿瘤。实验组中,年龄 37~69岁,平均(53.4±5.5)岁;体重51~83 kg,平均(62.3±6.2)kg;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8例子宫内膜癌,5例卵巢癌,3例恶性葡萄胎),另外4例为良性肿瘤。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次日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 mL(国药准字号:H52020959);同时给予25 mL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1~2周。实验组。于术后次日选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IU/0.4 mL(国药准字号:J2009005)行皮下注射,1次/d,持续治疗1~2周。两组患者同时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皮温、色泽以及周径,并监测血流变化,采用静脉血管造影、彩超检测DVT患者。另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抗凝血因子Xa(抗-FXa)活性、凝血酶原时间(TT)以及APTT[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有3例(15%)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接受抗凝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对比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