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西大学城建设将会促进当地基础建设的发展,刺激区域经济增长。首先,山西大学城各高校的基础建设将会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的增长。山西大学城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总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总投资90至110亿元,这么多资金的注入,将会推动区域建材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周边村庄闲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依据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将会就近采购,建筑工人将会就近聘用,如周边小南庄、聂店等村就为大学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人才,使附近村庄的闲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另外,山西大学城建设,将极大程度地改变该地区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将会促进周边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使其不断完善,大型购物商城、超市,各种档次的娱乐消费场所,通信、银行、医院等将会落户山西大学城周边区域;汇通大厦、晋中市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青少年科技中心,市级综合医院、市级12年制学校、体育中心等将落户晋中市北部新城,而大学城处在晋中市北部新城中轴线上,与北部新城空间连续、环境相融、功能互补。如依托新校区的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中医、山西职工医学院可设立新的附属医院,为大学城、晋中市北部新城提供高级的医疗设施。齐全完备的基础设施还会进一步改善晋中地区的投资环境,由于大学城的连动效应,其他地区的投资商将会大量云集晋中,使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著。 (4)山西大学城的建设将对周边房地产产生影响。山西大学城建设,对于周边房地产来说是个“利好”消息。首先,随着14.6万左右师生入驻山西大学城,将给周边城镇的房地产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学区、生活区的建设本身就带动了本区域房地产的极大开发,再加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大学城建设还为二手房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使农村房屋闲置的现象得以改变,如考研宿舍的出租、开办旅馆、网吧、餐馆等等。 其次,山西大学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晋中市尤其是大学城附近的房价。大学城人才云集,环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就使得大学城周围的楼盘更具有开发价值,更容易受到房地产商的青睐。山西大学城西距太榆路1.6公里,北距太旧高速公路2公里,与晋中市榆次区环城东路相接,并有902、903路两条市际公交线路衔接太原机场、建南汽车站、太原火车站、下元等交通枢纽要塞;5路、11路两条市内公交线路衔接榆次火车站、榆次老城等市内交通要塞。大学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成为了人们购房的新选择。目前已有众多开发商入驻大学城周边,周边住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冠以“学区房”,且价格一路飙升。“学区房”低的每平方米2700元——4000元,高的每平方米7500元左右。大学城附近的房地产市场日益升温,以“山西首席学府生活城”定位的万科朗润园,从最初的4500元/平方米左右一路飙升至7500元/平方米左右,且已告售罄。赛江南名园、新城学府苑、江南印象等项目房价也在不断上涨,新城学府苑打着“大学城里的温馨港湾”字样吸引购房者的眼球。 最后,山西大学城建设将会提升区域房地产的档次与品位。良好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的通讯条件、充足的高素质人力使得大学城周边后续楼盘的开发将多以高级住宅为主,以便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教师、投资人员入住,而大学城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又进一步提升了楼盘的品位。 三、山西大学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1.科学规划大学城建设用地。大学城建设的一大特征就是大量占用农用耕地,不仅高校主体要占用,高校附近发展的非教育用地也会占用,甚至还会导致个别房地产商乘机进行圈地,这就会导致建设用地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山西大学城建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大学城建设用地,如果可能,尽量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大学城;其次,改革高校用地制度,加强土地调控,防止国土资源流失;第三,各级政府要严格教育用地的审批,严格控制“耕地转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并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2.真正实现大学城内外资源的共享。大学城建设,不单纯是对现在的大学进行改建或扩建,也不是新建一所或多所大学,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途径。建设大学城有诸多的功能,资源共享是其中的一大功能。但部分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围墙效应、人为割裂,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大学城要在空间上、文化上、功能上,向所在城市开放,将校园内部大型文化、科研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统一协调设置,建立城市级共享资源区。大学城应该其有鲜明的城市特征、综合的城市功能、合理的人口级配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尤其要包含各式各样的与城市互动的公共生活和社会活动。这是一个或几个高校单纯地集中在一起组成的“大学城”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大学城内部各校园,各功能之间要有机联系,互相开放。大学城应该是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有机统一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要求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城进行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集聚,获得集聚效应。因而要加强学科、学校的交流,打破原来的学校、学科间的隔阂,一方面,山西大学城城中各高校可以实行学科互补,为学生提供跨校选课修课的机会,在各高校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山西大学城师资中心,允许、鼓励教师跨校兼课,让学生充分享受大学城内各大高校的重点学科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束语 山西大学城建设带动了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各类资源的整合,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山西大学城建设不仅解决了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用地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短缺、校区相对分散、管理成本较大等问题,而且促进了太原市、晋中市人才、信息的交流和物质、科技、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增强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能力,加速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一体化进程,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基金项目:2012年度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41029-01] 参考文献: [1] 李翔.大学城建设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山西大学城为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 李杰,刘露.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西部大学城为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3] 花小丽,陈丽,张小林.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功能的促动研究——以仙林大学城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4] 王庆勋,闰军.大学城建设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探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