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E吸引(Engagement):在此环节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技有良好的把握,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教学任务。 1.22E探索(Exploration):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投身到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探析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真相。 1.33E解释(Explanation):探索活动后,教师有序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实践技巧,注重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44E加工(Elaboration):此过程应注重理论的延伸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应创设新问题情境,扩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尝试将所学知识返作用于实践。 1.55E评价(Evaluation):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此外,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人人评价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的肯定。 2.萨奇曼探究训练模式 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对陌生的事物或是疑难问题本能地进行研究的倾向,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教学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生的内在冲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获得或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萨奇曼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产生强烈的疑问,并能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通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会逐步掌握整个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以"探究训练"为特征的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 萨奇曼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家用以组织知识、形成原理的各种方式,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及掌握探究的某些技巧。因此,基本上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这一模式还注重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他需要在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其训练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2.1提出问题,即教师根据设置的问题情境提出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2.2搜集资料,即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提问,教师用"是"或"否"回答,由此搜集资料。 2.3验证假设,即学生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解释推理,以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2.4系统解释,即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假设联系起来,作出系统的解释。 2.5得出结论,即系统解释能说明所有现存的而无需修改时而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崔仁波,饡力.探究式学与教策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一一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4]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