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测试项目特点 1)测试项目“身体素质化”。 纵观1975、1982和1989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绝大部分测试项目是以反映身体运动素质的运动项目,并且为更好地反映我国青少年 儿童体质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在原先只有达标的基础上,细化为及格、良好、优秀3级测验标准,及格标准是体现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 基本要求,良好和优秀级标准则是鼓励青少年儿童在达到及格标准后继续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试项目偏重对身体素质的测定,学生的运动能力决定了学生的 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测试项目“身体素质化”成为当时测验制度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2)测试项目“达标化”。 这个时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总则第一条提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因此,《国家 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项目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制定,而我国实施的运动技术水平等级制度都是按照达到相应标准而评定相应等级,通过学生测试 的表现(能不能达到标准)来判断是否达标,学生对测试项目更多趋于能否达标的认识,“达标化”成为当时测试项目的又一个典型特征。 3 阶段三:与世界接轨 3.1 发展历程(2004年至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组成课题组,通过座谈、填写调查表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定《国家学生体质 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该标准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行[16]。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当时形势,在总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颁布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7]。2013年教育部开始了新一轮的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 主,组织了国内1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标准》修订工作组,抽样范围覆盖了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含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如云南、新疆),基于全国 135 947名有小学生样本而制定的,并于 2014年7月公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18]。 3.2 测试制度的演变 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比而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测试评价标准中首次出现了“健康”一词。在测试分组方面将小学分为 1~2、3~4和5~6年级3个组别,初中及以上年级每年级一组,大学一组共10个组别,同时增加了BMI、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等与健康有关的测试项目, 于2004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同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成绩对学生评优、获奖,甚至能否毕业都有直接的联系,其管理要求可 谓严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比较,2007年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并增添了一些力量素 质、速度素质和运动能力类型的选测项目,如投沙包、跳绳、踢毽子、25 m×2往返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掷实心球、400 m跑,这些测试项目正是针对我国历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反映最为突出、降幅最为明显的体能指标,并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可行性而设定的,与《国家学生体 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相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400 m跑(50 m×8往返跑)、1 000 m跑(男)、800 m跑(女)、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体质健康测试的总分最高59分。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修订》在测试项目上增加了小学1~4年级的肺活量测试,进一步细化分组至16个组别,同时将所有年级的测试项目都统一为必测项目,结束了中国 学生体质自《劳卫制》开始设有选测项目的历史。另外,为了着重提高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等的功能,《国家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进一步精简了测试项目,为我国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与国际青少年体质评价标准接轨奠定了基础,并增加了学生薄弱的体能指标测 试项目的权重,在满分100分的基础上另设20分附加分,即当学生奖励指标成绩超过满分标准后,直接在学生学年总分中增加鼓励分,其中各年级阶段的奖励指 标均为与学生薄弱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类测试项目,同时对于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19]。 3.3 演变缘由 阶段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也历经3次修订,测试制度的核心概念为“学生体质健康”。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体质健康测试 已由身体运动素质测试向身体健康素质测试的转变。人们充分认识到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关节的柔韧性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 要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乃至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由于对体质健康要素的进一步认识,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 质健康这一概念及评价指标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有关专家所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这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之中。随着我国的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国人对体 质健康的理解和认识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在评价标准中强化了对健康的综合评价,充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体质健康 测试制度的经验与成果,制度的修订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彰显出政府部门全球化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3.4 测试项目特点 1)测试项目“多维化”。 此时的测试项目中出现了身高、体重、BMI、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等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试项目,这样使得测试指标从单一的运动素质类增加到身体 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类。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完成了由身体素质达标向与健康相关的体质评价的“多维化”转变。 2)测试项目“强制化”。 测试的测试项目,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身体形态测试项目为必测项目,运动素质为三选一的必 测项目,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中,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测试项目全部为必测项目,结束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选测项目的历 史,此时的体质健康测试由必测加选测到项目全部必测的过程,必测意味着强制性,这些转变凸显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测试项目的“强制化”特征。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