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向导,以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己任,才能自上而下地创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完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真正落实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上来。 (二)公民基本道德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来考虑,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公民基本道德主要是从每个公民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方面来强调公民应该具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观。加强公民基本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整体道德修养水平,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由每个公民扮演的不同角色、身份所决定,同时也与公民所在的环境、所处的状况休戚相关,如社区类型的道德共同体,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诚信友善)中特别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过程中,经过长期价值认同所形成的一种既定模式。毋庸置疑,公民的道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其所在的社会群体或道德共同体之中它有力地促成一种广泛共识的形成,这种共识将对人们一切有违道德的行为产生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从而不断内省为一种不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评判标准。也就是将外在的“礼”感情化,升华为内在的“仁”。公民基本道德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扩展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公民基本道德也可以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从而有效发挥其价值引领和行为规导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4〕这说明,道德建设的主要群体是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他们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锁钥。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是立竿见影。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道德观念和意识、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极大的变动性和可塑性。致力于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建设将自下而上地从个人、社会、到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中国自古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明心见性。它是人立足社会、治理国家之根本。为人民服务是青少年基本道德建设中之大德。有大德者,必成大业。同时在日常的行为小事中,也要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养成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宽容谦让、自省自律的好习惯。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最基本的要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来看,青年学生的道德建设同样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局。道德建设突出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倡导社会内部关系的和谐,主张群体间无利益冲突。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可以使人们深入认识到只有尊重、信任他人才能在向社会索取个人利益时获得充分的自由与平等。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力主人为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有利环境。它引导人们在与人相处,与社会融洽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这有利于化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调解各种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5〕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推动我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主动力。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贯执行的方针政策,把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6〕254青少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只有加强道德建设,才能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三、总结 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和公民基本道德为着力点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发生作用。道德建设的两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理想信念的道德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对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发展将起到一种向导与指引的作用。只有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奋斗的目标,才能使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充满动力,才能使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慎言慎行,朝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方向前行。公民基础道德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则对社会国家的进步起到基础作用。只有我们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建设的基础,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Z〕.人民网.2014-05-0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张国臣.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70.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人民网.2012-11-08.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