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在行动中,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就决定了其会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当然,在这层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两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就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平衡,就会产生提升认识、改善行为的要求。而具体从哪里切人,取决于特定情境的条件和可能。有价值的教育理论生成于特定的情境,具有个别化和反思性的特征,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特定情境做出合理的解说和诠释,但这种理论是隐性的,蕴含于情境之中的,非以行动的方式深人其中是难以把握的。换言之,这种个别化的理论具有个人体验性,它并非全然能够以显性化、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和把握,即便身在其中,如果没有设身处地的行动,就不会有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也难以形成个人化的理论。只有通过行动,情境之中所蕴含的理论才能够被不断地显性化,才能被感知、理解和把握,其价值和意蕴才能彰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理论是与情境、与行动者交织在一起,并不断发展着的知识,而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的知识。 教育是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活动,而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在和延绵不断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因而教育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不断适应并超越生活是其基本内容,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内在驱力。为了适应情境、解决疑难、实现发展,需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影响情境生成的因素千差万别,任何合理的选择都需要基于不同的情境才能做出,且每一次的选择本身都是在做某种尝试,这为人的发展、为教育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马克斯o范梅南认为,教育活动中充满了偶然性和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的和即兴发挥的机智。"[18]而机智通常对情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行动,能够在做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流露出来,无法在一般的原则和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是一种临场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用某种既定的套路或模式来规约教育的企图在本质上都可能扼杀其多种可能性,任何把影响教育的某种因素恒定化的想法都会扭曲或改变教育和人发展的轨迹,能够适应和把握这种变化性是把握教育真谛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教育的内在特性对教育理论的性质、形态、表达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术是需要"极高的整体性思维"的活动,为了能够顺利地推进活动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付出智慧努力,还需要个人全部经验的介人,由此,教育活动过程的多种偶然性因素才得以被激活和转化为多种可能性,从而使教育具有了鲜明的学术特性。 四、何以展现教育的学术性 随着知识形态的转变,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所谓"学术"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定义为是"阳春白雪式"的活动而被桎梏在纯粹的学科化的知识领域,其内涵已被拓展到关涉人类生存的所有具有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多时以来囿于技术理性和体制内的、被模式化、套路化的教育活动也逐渐回归到它的原点,它的探究本性随着其内在价值的不断展现而凸显,日常的教育实践所蕴含的丰富的学术要素不断被发现。展现教育实践的学术性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从理论转向日常教育实践 人非"本质先在"的存在物,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意义上,其存在和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实现中的真实。人的存在特性使得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会囿于既有的规范和各种人为化的约束,适者生存和超越现实的本性使日常教育实践蕴含着教育的睿智,能够为实现生活得更美好的理想提供应对复杂环境的清晰思路和审慎态度,使教育活动和人的成长成为充满阳光的生动活泼的过程。为此,要关注并深刻反思日常教育实践,随时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情感要素并不断提升其品质。第一,正视日常教育实践的价值。日常教育实践是保存教育学术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价值无可替代。关注日常教育实践,就是要把对教育的认识从技术理性的桎梏中转换到生活的立场上,在行动中弘扬教育的探究本性。第二,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形成反思的品格。教育是社会行动,日常教育实践是有丰富社会关系内涵的活动,不经意、偶然性的事件层出不穷,由此直接触发了教育的反思性,这为反思提供了足够的原生态的营养,使促进人得以更好地发展的愿望不断生长、活动方式不断得以改进。第三,关注缄默知识,重视内隐认知之于反思的重要性。在应对复杂的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在人的行动中扮演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一方面丰富和支撑着人的内心,同时为其提供着可能的选项。缄默知识积淀得越丰富,行动就越自由。这种智慧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是其全部的基础,如果离开了生活,缄默知识便无从谈起。第四,不断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日常教育实践。日常教育实践固然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要素,但它并非是无可挑剔的,并不能成为教育实践的全部,也不能涵盖人成长的所有方式和途径,更不能成为衡量教育实践水平和效果的唯一尺度。要充分合理地发挥日常教育实践的价值,就需要用批判的目光检视日常教育实践,防止不经意的"沉沦"降低教育的学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