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依法治教,确保结果公正 争取公平的教育机会,督促公开相关程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障教育结果的公正。只有结果公正,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结果公正, 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秩序。其一,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教育改革提供根本保障。其 二,加强教育改革检查督导,建立检查结果公示制和问责制,通过这些制度设计,保障结果真实可靠。同时,对于那些权益受到侵害的利益群体,要畅通救济渠道。 其三,加大政策法规的落实和违规查处力度,严格约束教育领域中的违法违规、权力寻租、贪腐行为,尤其是要对招生考试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 起、公开一起,严肃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营造确保公正的环境和土壤。 四、多方协同治理,培育教育改革新动力 高考恢复以来, 教育改革渐次深人,政府主导、社会关注、学校重视、学生被动接受是教育改革的惯常模式,虽然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上在"浅水区"蹒跚而行,究其原因,教育管理方式滞后、学校办学活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不够是主要原 因。 新一轮高考改革超越了考试招生和教育体系本身,从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大格局出发,着力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关键领域,衔接贯通中学教育 教学和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进而促进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新形势下重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协同治理框架和改革驱动发展的共同合力。 (一)多方协同治理,集成合力效应 高考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责任,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多方面改革的协同推进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单靠高考改革单兵独进,很难取得大的成效;有些问题单靠教 育部门也解决不了。[7]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利益 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担。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践证明,缺少统筹谋划的单项改革措施很难实现改革初衷。各利益方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领 域发挥相应的作用,将"利益相关者"政策框架贯穿教育改革全过程。因此,一是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变单一 管理主体为多元治理主体,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协同治理能力。二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进一 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专业考试机构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考试招生制度运行机制。三是改变过去简单地把教师和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对象来对待的做法,赋予他们参与教 育改革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教师和校长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 改革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恢复高考到《教育规划纲要》,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显然已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和新动力。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在改革中解 决新问题,才能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其一,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出既有利于当 前教育问题解决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其二,充分尊重和发挥各地各校的首创精神,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工 作,以点带面,实现改革联动。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方案准备期迈人落地攻坚期的关键节点上,更要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真正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评价教育 改革成效。其三,树立系统培养、系统改革的理念。当前教育改革之难,不仅难在触动利益的制度设计,也难在以什么样的理念引导支撑。新一轮改革坚持的理念是 在公平基础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把人才成长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努力促进小学、中学、大学衔接沟通,形成全方位、开放型、立体化、网络状的现代教育体 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