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获得策略(上篇)

时间:2015-10-19 09:27 点击:
三、师生互动教学的未来走向 透视现状、探寻根源,无疑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并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需要立足于本国的课堂教学实践,明确认识师生互动是什么,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基本教学取向,使师生互动逐步走向共生性对话。 1.明确认识师生互
  【论文摘要】农村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客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环境下获得的一种满足,是主体自身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农村教师的幸福感由物质需求、主体体验、精神满足、公众理解四个要素构成。其中,生存需求是幸福感获得的物质基础,自我享受是幸福感获得的内部动力,成就满足是幸福感获得的精神支柱,社会支持是幸福感获得的外部条件。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幸福感;获得策略
  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因学校条件差,一年就走掉八位教师。乡里实在派不出教师,只好请了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代课。然而当女大学生接到分配通知,含泪告别纯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女大学生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积劳成疾……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影片《凤凰琴》真实再现了农村教师的艰难处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这位女大学生却能一干就是几十年乃至将其一生都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是什么力量让她对农村教育如此执着?又是什么能够让她微笑着与世长辞?在她临终前的笑容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幸福感!那么,农村教师的幸福感由哪些内容构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入手,寻找农村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具体策略。
  一、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讨论的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学者分别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适用的定义。幸福的表现方式是心理性的幸福感。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瑟林格曼(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情绪体验,因此又称主观幸福感。[1]英国教育家霍尔摩斯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2]当前学术界对幸福感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即幸福是建立在旁观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由被观察者自我判断。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内容,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依附于客观标准的观念来认识。
  (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这种看法忽略了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将幸福感导入一种“忽阴忽晴”的情绪化层面。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是依据被观察者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它强调个人的主观看法,体现了个体在客观生活条件下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认知。这种看法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为区别于前两种看法,人们将其界定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3]受农村教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其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价值认同。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幸福感是主客体辩证统一时的融合感,在客观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不断满足主体自身的需求和体验。农村教师的幸福就是以其自身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的个人,他有生理的需要,即物质生活的保障;有心理的需要,即体验享受和爱的浸润;也有精神的需要,即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的实现;还有社会的需要,即期待尊重和肯定。其中,任何一种需要的欠缺都将影响到农村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因而,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即是教师在客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环境下得到的一种需求的满足,是主体自身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