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公大楼建筑的设计理念 将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到规划和单体设计中,尽量保持现有地形特点,借势造景,使建成后的综合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特色,突出人性化设计特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始终,方便使用,方便管理,使用合理舒适。 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内部空间布置分工明确,科学地安排交通组织流畅,组织人流避免相互交叉。建筑功能设置有利于长远发展,便利舒适。重在实用,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放眼未来,为以后发展留有余地。 二、多层办公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特点 1、对公共使用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合理化构建。它主要包括努力营造以建筑的中庭空间为主,其他在使用空间对其相围绕的布局模式,这样我们可以提供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对使用空间的装饰进行交流;卫生间、电梯、设备间以及电信控制间等包含技术设备和包含其他的功能空间,如(楼梯间例外)为了尽可能疏散集中安排,这样我们可以使主要利用空间,交通空间,设备技术空间明确的区分三个部分,这好处下一步的空间设计。 2、不断地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以此作为一个起点。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私人小空间加上一定区域的开放办公室布局的办公模式,从而有利于办公室工作人员能够以一种轻松和快乐在空间环境中工作。 3、要在建筑室内空间的基础上体现出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兼备的室内空间。 4、从很大意义上讲,一定要注意多功能所含有的多功能差异所包含的结构差异而导致的影响以及其对交通组织的影响。 三、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办公功能发展的趋势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模式主要是围绕中庭布局的餐饮、和办公的各功能空间以及休闲三个方面的设计模式。 2、办公的室内空间的设计模式主要采取大空间开敞式办公模式。 3、各个办公单元之间的连接是采用具有观赏性功能的空间廊道设置达到的。且办公建筑内部的布局采用单元化模式。 4、日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在办公综合体内部得以体现。 四、多层办公建筑综合体的设计 1、多层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功能与空间形式 (1)办公楼复杂,主要使用部分功能的办公空间,办公室和会议空间和功能与生活相关,餐饮、购物空间,包括购物、食品和饮料可以对外服务。整个办公大楼的功能是主要的工作空间。空间除了满足办公设备的需要,也为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通行区域。 (2)办公建筑综合体的次要使用办公大楼的部分包括储藏室、车库、物流供应部分,厕所和景观休息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于主要的办公空间一个好的补充空间,其目的是一个结合综合体主要使用空间来完成,满足用户的需求。这部分空间功能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的办公大楼经常在主体部分的设计中,管理和其他方面的处理不到位导致拖延了办公室职员的工作。一些办公大楼设计师虽然注意美化室内环境,布置会议室,客房空间很多愉快的设计因素,但往往忽视员工的调整,高压工作后缓冲等等,没有将次要使用空间的作用在办公建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水平交通、垂直运输、交通枢纽的交通联系办公大楼的一部分。水平交通空间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轻松地在建筑的同楼层与其内部进行联系。其布局必须与整体空间紧密相连,试图防止绕组和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这样不仅可以使空间结合紧凑,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如节省建筑面积等等)。 办公大楼的垂直运输可分为楼梯、电梯、斜坡和方式。用户追求高效经常使用电梯和自动扶梯设备上下楼层之间的交通联系,因为它大大提高运输效率,符合办公大楼的本质追求高效率的特点。 2、办公大楼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 当前对办公建筑节能问题的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建筑,土地资源短缺,城市中心的办公楼和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客户需求多样性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替代建筑系统,应用程序的功能比房子更复杂的建筑,已经大于相应的住宅能源消耗和肯定会增加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和办公楼的强度和深度节能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建筑节能在我国总体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应用新的技术达到较为人性化的办公空间,使办公建筑能适应新的功能和室内环境的需求,现代办公楼的设计已朝着顺应功能多元化、大空间的灵活性、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来发展。例如生态节能建筑,一是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建筑与地貌、风向、水土、植被、气候等关系,充分应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像在日照率较高的区域可以大力推广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电光伏热系统,对建筑功能要求较多的客户可以大力推广系统集成性较高的产品及系统,地热资源充足的区域可大力推广地热系统等。另外为减少建筑型态对能耗的影响,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多样的空间组合,尽可能的降低透光度提高隔热性等方面因素,再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建筑功能、审美等方面的因素,使建筑能同艺术、人文、材料、环境、能源、科技、需求、应用得以完美结合。 |